1950年10月,美国所谓的“联合国军”多次无视中国的严正警告,兵锋直指中朝边境的鸭绿江,甚至派遣飞机越过边界,对中国边境的村庄实施轰炸。在这种紧张局势下,中国人民志愿军怀着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,毅然踏上朝鲜的战场,许多英勇的战士最终长眠异乡,留下不朽的英魂。
抗美援朝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。第一阶段以运动战为主,双方都全力以赴,试图通过消灭对方来取得决定性胜利。然而经过五次大规模战役后,双方都逐渐认识到之前的目标难以完全实现,于是转向了第二阶段的阵地战,开始了边打边谈的复杂局面。
实际上,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,中央曾着手准备第六次战役,动员和筹备工作持续了整整两个月。直到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的一封详细电报,改变了中央原本准备发起第六次战役的决策。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故事和深意呢?
从客观角度来看,志愿军真正的大规模胜利主要集中在前两次战役。到了第三次战役时,美军司令李奇微逐渐掌握了指挥权,他采取了“且战且退”、拉长战线的战术,有效遏制了志愿军的攻势。尽管志愿军在这次战役中成功收复了汉城,但并未像前两次那样给“联合国军”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。
展开剩余80%彭德怀元帅也察觉到了战局的微妙变化。1950年12月31日发动的攻势,仅仅持续到1951年1月8日便紧急叫停,显示出形势的复杂和变化。第四次战役期间,李奇微全面掌控指挥权,主动发起攻势,迫使正在休整的志愿军转入防御状态,志愿军不得不以时间换取空间,战斗变得异常艰苦。第五次战役双方伤亡相当,志愿军甚至付出了180师惨重牺牲的代价。
这一系列实际情况让中央和志愿军司令部清醒地认识到,美军与以往任何敌人都不同,凭借现有的武器装备,难以实现彻底歼灭对方的目标。反过来看,美军的处境也并不乐观,志愿军的强大战术和坚定意志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冲击。毕竟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过数年,美国依仗战争胜利的余威及强大的工业后盾,怎么也没想到会屡次被一个刚刚崛起的中国军队击败。
志愿军表现出的高超战术和坚强意志令美军焦头烂额,他们深知若继续僵持,战局可能失控,引发一连串不可预测的连锁反应。正因如此,第五次战役不久后,美国便向志愿军及朝鲜人民军提出了停战谈判的请求。
远在中国大陆的毛主席听闻消息后,一方面指示相关部门积极准备谈判,另一方面仍要求志愿军严阵以待,防范美军以谈判之名行偷袭之实。料敌从宽、御敌从严,成为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法宝。朝鲜“东道主”金日成得知这一策略后,也表示高度赞同。
1951年7月10日,正值第五次战役结束一个月,中朝双方与美南朝鲜代表在板门店展开停战谈判。令人遗憾的是,在接下来半个月里,我方为了和平做出了诸多让步,而美国却频繁提出无理要求,态度反复无常,甚至屡屡反悔,极力拖延谈判进程。
美国的这种敷衍和拖延,让我国高层彻底看清其拖延背后的意图。于是,8月8日中央正式下达命令,要求志愿军全面做好准备,计划于9月发动第六次战役,目的明确:用武力给美军沉重打击,逼迫他们重新回到谈判桌,实现以武促和。
从停战谈判开始算起,距9月发动攻势已有两个多月时间,志愿军在物资补给等方面已大幅改善,军心士气高涨,大家都充满信心要打赢这场战役。然而,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给中央发来了一封长电报,详细分析当前战局,并对发动第六次战役可能带来的后果提出了深刻的担忧。正是这封电报促使毛主席改变了原先的决策。
电报中指出,发动第六次战役大致有两种结果:一是攻破敌人阵地,二是攻不破。若攻不破,显而易见将付出惨重代价且可能被敌军反攻,导致我方失去已有阵地,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局面。即使攻破敌阵,也存在两种情况:一种是以巨大伤亡换取阵地,但敌人很快能组织反击,迫使我军撤退;另一种是轻易夺回阵地,但根据实际情况,这种可能性极低。
事实上,美军在我们休整备战时,利用其强大的后勤优势持续补充物资和装备,拥有现代化防御工事和机械化装备,要想轻松攻占其阵地几乎不可能。即使选对了时机快速突破,后勤补给如何保障?朝鲜三八线以南地形平坦,极利于美军机械化部队行动。战线一旦拉长,面对敌机的频繁轰炸,物资运输将变得异常困难,前线官兵将面临极大危险。
这并非邓华首次提出反对意见。早在第五次战役前,他就察觉后勤薄弱的隐患,建议战术上不要过于激进,避免战线过长,主张分割攻击,一块一块逐步消耗敌人。事实证明他的见解非常精准。
正是基于此前的教训,邓华不愿意志愿军重蹈覆辙,才冒着风险向中央发出这封电报。发动第六次战役是否能取胜?能,但能否彻底改变战局?却无法断言。中国出兵朝鲜是无私援助,粮食、武器、衣物等物资全部由国内运送,运输和后勤保障是极为庞大的工程。志愿军数十万人分布在朝鲜,一方面作战,一方面还要保障后方运输,随着战线延长,防御压力剧增,形势日益严峻。
即使能够拉长战线,也将付出惨重代价。为了打打一场未必决定战争全局的战役,是否值得?邓华虽然言辞含蓄,但实质是建议应扬长避短,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收益,这种思路下发动第六次战役显然不划算。
发出这封电报时,邓华内心难免忐忑,因为这涉及主席和彭德怀元帅都认可的决策,他担心可能不合时宜。但毛主席并非小气之人,仔细阅读电报后认为其论点十分中肯,遂命令前线做好第六次战役的准备,但暂不发动,转而采取战术性反击。
这一策略在随后夏季攻势和秋季反击中得到验证。志愿军通过阵地防御和小规模部队伺机反击,成功击退“联合国军”,多次将战线向后推移,实现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、提升收益的目标,同时有效减轻了后勤压力。
这场战略调整显示了我军上下高度统一的战斗意志,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斗志,让我们在装备远逊于敌人的情况下,仍然能将强敌逼入谈判桌。此外,在掌握主动权时仍保持冷静头脑,理性分析局势,作出最符合实际利益的决策,邓华无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才。也正因为他的卓越能力,中央在彭德怀回国治疗期间,委托他全面负责志愿军的各项事务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去哪里开户比较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